单日破万!打洛口岸书写中缅开放新答卷​

94 次浏览

2025 年10月11日,云南西双版纳打洛口岸迎来历史性时刻 —— 单日出入境流量首次突破 1 万人次,较 2024 年同期日均流量增长近 60%。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口岸开通以来的单日纪录,更印证了中缅边境经贸文化交流的持续升温,成为西部地区口岸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。

一、硬件升级:筑牢流量承载 “硬底座”

打洛口岸的流量跃升,首先源于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升级。作为中国通向东南亚的重要陆路口岸,这里曾长期受限于查验通道不足、场地碎片化等瓶颈。2024 年 11 月,新改扩建的入境旅检大厅正式启用,查验通道数量翻倍,旅客平均候检时间从过去的 40 分钟压缩至 15 分钟以内,通关效率提升近 60%。

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带动了贸易能级的提升。口岸正加速推进 “两场合一” 改造与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申建,同时依托勐海县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,完善了进境水果查验、边民互市仓储等配套功能。2025 年甘蔗榨季期间,仅进口甘蔗一项就突破 14.4 万吨,货值同比增长 1.9 倍,创下历史新高,硬件升级的红利持续释放。

二、服务创新:激活双向流动 “软引擎”

如果说硬件是基础,那么精细化服务就是流量攀升的核心密码。面对 10 月以来的客流高峰,打洛边检站迅速启动应急响应,通过启用便携式查验终端、加开 3 条临时通道、增设 5 个引导岗位等举措,实现 “峰值不堵、高效通关”。这种 “弹性服务” 模式背后,是口岸多年积累的服务创新经验。

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,口岸推出的精准服务更显温度:开通 “鲜特急” 货物绿色通道,保障热带水果 48 小时内完成跨境转运;设立 “边民早市” 专用通道,让跨境菜农实现 “随到随检”;对 70 周岁以上老人、跨境就医患者、学童实行优先通关,全年累计惠及超 20 万人次。在边民互市场,“三轮车阳光互市” 模式更是成为亮点 —— 海关专门规划行驶路线与查验区,边民通过线上自助申报即可完成通关,2025 年一季度仅三轮车通关就带动边民增收 94.5 万元。

三、产业联动:构建 “流量变产值” 生态圈

1 万人次的流量背后,是中缅边境产业链的深度联动。打洛口岸已形成 “边民互市 + 落地加工 + 跨境旅游” 的多元发展格局:14 家边民互市合作社带动 3472 名社员参与贸易,2024 年前两个月边民互市货值就达 9220 万元;备案的 2 家落地加工企业将进口农产品加工为特色食品后返销国内外,实现 “进口增值”;跨境旅游的复苏更形成叠加效应,2024 年口岸全年客流量达 169.9 万人次,较上年增长 111.8%。

这种联动效应正持续放大。口岸通过 “边民互市 + 互联网” 模式拓展销售渠道,推动本地茶叶、橡胶等特产销往缅甸,返程时接驳热带水果、海产品入境,形成 “双向带货” 的贸易循环。据测算,仅 “三轮经济” 一项,2025 年就能为勐海县边民创收 378 万元,较传统模式增长近 4 倍,实现了 “流量红利” 向 “民生效益” 的转化。

从 2023 年贸易额 22.41 亿元到 2025 年单日客流破万,打洛口岸的成长轨迹,正是西部地区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。随着中缅合作的持续深化与口岸功能的不断完善,这个边陲小镇正从 “通道型口岸” 向 “产业型口岸” 加速转型,为西部开放版图增添更多活力。
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