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——在中国(云南)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举行的制度创新新闻发布会上,一项名为”一车到底”的跨境公路运输模式引发业界关注。该模式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,成功破解中南半岛国际物流”换装耗时长、成本高”的顽疾,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。
通关革命:从24小时到1小时的跨越
在河口口岸,满载云南花卉的货车驾驶员张师傅亲历了变革:”以前通关要卸货换车头,现在凭CBTA证件直接驶入越南,电子申报10分钟完成,边检查验45分钟放行。”这一变化源于三项核心突破:
证件互认突破:依托《大湄公河次区域运输协定》,中方车辆获准直达越南河内、老挝会晒等腹地城市,取消传统跨境运输中强制换装要求。
流程再造:海关与边检部门推行”一次申报、联合查验”机制,将原需8个环节的流程压缩为3个,申报数据自动同步至跨境运输企业调度系统。
定时班列管理:昆明—河内(700公里)、昆明—会晒(880公里)线路实施”客车化”时刻表,发车准点率提升至98%,较传统模式缩短1-2天运输周期。
实测数据显示,中越线路单车运输成本降低1000元,生鲜商品损耗率从15%降至3%以下。老挝香蕉种植商坎普通过新线路将货物运抵昆明市场,物流时效从72小时压缩至28小时,”鲜度溢价”使利润增长22%。
枢纽升级:编织中南半岛多式联运网
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旁,新投用的中国—东盟自贸区国际客运站内,旅客可一站式换乘跨境班车、机场快线及中老铁路。该枢纽与西双版纳东盟综合交通服务中心形成南北呼应,其创新实践体现在:
规则衔接:牵头六国成立”中国—中南半岛多式联运联盟”,推行”一单制”电子运单,实现公路、铁路、水运单据互认。
设施联通:建成9条跨境客运专线和5条货运定线班列,中老铁路国际货运量同比提升210%,万象至昆明线路物流成本下降45%。
服务集成:配套建设冷链仓库、跨境电商监管中心,支持”澜湄快线”集装箱全程恒温监控,榴莲等易腐商品通关耗时控制在3小时内。
云南物流集团总经理李成算了一笔账:通过”一车到底+多式联运”组合模式,企业年度跨境运输成本减少3800万元,客户订单履约率提高至97.6%。
协同治理:构建区域合作新范式
制度创新的深层突破在于跨境协作机制的建立。2025年3月,昆明片区与老挝交通运输部达成11项合作协议,包括:
标准互认:双方互认车辆技术标准、驾驶员从业资格,老方新增62个中方货运车辆准入口岸。
绿色通道:对鲜花、蔬菜等商品实行”预检快放”,河口口岸生鲜产品通关量同比增长173%,日均超300吨。
数据共享:建成跨境运输公共信息平台,接入中老越三国280家物流企业,车辆调度效率提升40%。
“这不是简单的流程优化,而是重构区域供应链体系。”昆明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宁表示。数据显示,新模式带动云南国际道路运输企业新增注册量同比增长89%,跨境货运量占全省外贸比重升至34%。
未来布局:从通道到枢纽的质变
随着中老泰铁路全线贯通在即,昆明片区正推进三项升级:
智慧口岸建设:试点无人驾驶跨境卡车编队,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商品全链条溯源。
规则输出:将”一车到底”标准扩展至中缅通道,推动形成GMS运输统一技术规范。
产业耦合:在磨憨口岸规划建设跨境产业合作区,吸引32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。
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评价:”这种制度型开放成果,为陆锁国变陆联国提供了中国方案。”据测算,到2026年该模式可带动云南与东盟贸易额突破5000亿元,枢纽经济贡献率将达全省GDP的18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