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保障主权安全权益的规范手段是多方面的,海关政策对贸易有着重要影响,具体如下:
国家保障主权安全权益的规范手段
法律手段: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主权安全权益,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》明确了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,包括政治安全、国土安全、经济安全、网络安全等,并规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法律责任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》则针对外国的不合理制裁,授权国务院有关部门采取反制措施,维护国家主权、安全和发展利益。
行政手段: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行政监管、审批、许可等方式,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进行管理和调控。例如,海关总署依法对进出口货物进行监管,加强对口岸的管理,防止非法物品入境,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。
经济手段:国家通过经济政策和措施来保障主权安全权益,如实施贸易管制政策,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和产品进行保护,限制某些敏感物品的出口等。同时,加强对重要资源能源的管控,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。
军事手段: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保障国家主权安全的重要后盾,通过加强国防建设,提高军事防御能力,应对外部军事威胁,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。
国际合作手段:积极开展国际合作,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,如在反恐、打击跨国犯罪、防扩散等领域加强合作,维护国际安全秩序,同时通过参与国际规则制定,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,保障国家的主权安全权益。
海关政策对贸易的影响
促进贸易便利化:海关总署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,如联合多个国家部委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,依法减少审批、精简手续,实施 7×24 小时预约通关等,提高了通关效率,降低了企业的时间和成本。例如,对拼箱出口货物 “先查验后装运”,创新粤港澳大湾区 “一港通” 监管模式,使货物转运时间大幅缩短。
保障贸易安全:海关总署加强对进出口货物的监管,打击走私犯罪,严防疫情传入和物种入侵,保障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。如 “十四五” 以来,海关累计侦办走私犯罪案件 2.3 万起,案值近 4800 亿元,有效遏制了洋垃圾、濒危物种、毒品等重点商品的走私犯罪,同时查获 “异宠” 6.4 万余只,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 27.8 万种次,检出不合格商品 1.2 万批等。
推动贸易新业态发展:海关政策积极支持跨境电商、保税维修、保税再制造等贸易新业态的发展。如扩大跨境电商零售出口、网购保税零售进口跨关区退货试点范围,全面推广跨境电商税款担保电子化,推动保税维修业务范围拓展,试点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汽车发动机等产品保税再制造等,激发了贸易新业态的活力。
优化贸易结构:海关政策通过保障能矿产品和农食产品进口,便利汽车等产品出口,助推地方特色农食产品扩大出口等,有助于优化贸易结构。如持续深化能源资源商品检验模式改革,稳步扩大进口矿产品目的地检验范围,在出口农食产品等领域探索开展 “批次检验” 试点工作等,有利于稳住外贸基本盘,促进贸易的优进优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