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战略要地的生死博弈
实皆省杰沙县班茂镇的硝烟,实则是缅甸多方武装势力对西北控制权的战略博弈焦点。这座紧邻克钦邦的城镇,既是连接实皆省与克钦邦的交通节点,更是遏制掸尼民族军(SNA)资源通道的关键枢纽。对克钦独立军(KIA)而言,控制班茂可完善克钦邦的 “战略缓冲区”,并切断竞争对手的补给线;而军委会则将其视为保卫杰沙镇的前沿屏障,此前失守茵多镇后已通过直升机紧急增兵周边。这种战略价值的叠加,使得不足千平方公里的城镇成为必争之地。
二、七天攻防的拉锯战纪实
9 月 15 日,这场争夺战以联军的精准打击拉开序幕。由 KIA、民族团结政府(NUG)防卫部队及地区武装组成的革命联军,首日便攻克班茂镇外围六个关键哨站,撕开军委会防线缺口。此次进攻由杰沙县第一军区统一指挥,集结了第 2、4、5 营及重武器组等精锐力量,形成 “多点突破、中心合围” 的战术布局。
9 月 20 日下午的总攻成为战局转折点。联军发动突击进攻,仅用数小时便控制镇中心区域,SNA 部队被迫从东部撤离。但胜利的天平并未就此稳定:军委会迅速与西撤的 SNA 在镇西部丛林地带重新集结,并动用空中力量展开反扑,日均发动十余次空袭。截至 9 月 22 日,联军虽掌控城区大部分区域,但西部丛林中的敌方哨所仍在顽抗,双方在茂密植被中展开近距离拉锯。
值得注意的是,无人机已成为战场关键力量。军委会大量使用无人机侦察与攻击,而联军则凭借无人机精准打击能力掌握主动权 —— 此前八莫战役中,联军曾用无人机击毙调任班茂地区的缅军上校指挥官。
三、胶着态势背后的力量对峙
当前战局的僵持,源于双方实力的微妙平衡。联军虽在地面兵力占优(参战部队达七个作战单位),但缺乏防空武器,在军委会空袭下难以贸然推进西部丛林。军委会方面则受制于地面兵力不足,仅能依靠 SNA 驻守班茂,主力需拱卫杰沙镇,只能通过空袭延缓联军攻势。
这种对峙背后是更深层的势力角力:KIA 通过向人民防卫军(PDF)提供武器,构建起跨民族武装联盟,此次进攻便是联盟协作的典型战果;而军委会则试图拉拢 SNA 等地方武装,以 “以夷制夷” 策略遏制反政府力量扩张。双方都在班茂镇的棋盘上押注战略资源,使得局部冲突持续升级。
四、战火中的人道危机
战争阴影下,平民正承受最沉重的代价。早期被困城区的 2000 余名居民虽已撤离,但空袭与炮击已造成不明数量的伤亡,具体数字仍在核实中。更严峻的是医疗体系的崩溃 —— 类似若开邦控制区的困境,班茂周边的医院与诊所大多关闭,药品短缺且专科医生匮乏,流离失所者只能依赖援助组织的有限支持。
“光芒基金会” 工作人员透露,许多难民因无力支付治疗费求助,而慢性病患者的药物中断已成为致命威胁。即便有零星的下乡医疗服务,也难以覆盖广袤的避难区域,部分重症患者因无法及时转诊而失去生命。随着雨季来临,避难所的卫生条件恶化,传染病风险正进一步加剧人道危机。
目前,班茂镇西部的丛林仍回荡着枪炮声。这场持续一周的争夺战,不仅是武装势力的军事对抗,更是对缅甸政局走向的深刻试探。而在胜负未分的战场上,平民的苦难早已成为最清晰的答案。